2025年10月8日,黔西南广播电视台FM88.3交通旅游广播《健康头等舱》节目邀请到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杨扬做客直播间,为大家科普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和牙齿早期矫正的注意事项。

嘉宾简介
杨扬
节目部分文字内容
主持人:请介绍一下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口腔科的整体情况?
杨医生:我院建院时就成立了口腔科,是集口腔内科、口腔外科、口腔修复、口腔正畸、颌面部疾病诊治、预防保健以及医学教育、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。我们还是黔西南州口腔质控中心、“微笑列车”治疗基地、贵州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单位,也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。
多年来,科室一直开展口腔宣教、义诊等公益活动,推进适龄儿童窝沟封闭项目,打造“流动的口腔医院”,得到了社会认可。目前科室有41名医护技术人员,其中临床医师26人(含主任医师3人、副主任医师7人、主治医师16人)、护理人员14人,还有硕士研究生6人、口腔放射医生2人。配备了36张牙椅、13张病区床位,以及数字化牙片机、无痛计算机麻醉系统等先进设备。
我们能开展很多州内前沿技术,比如显微根管治疗、颌面部肿瘤隐藏切口切除、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等;正畸方面从1990年就开始了,现有5名正畸医师,可做儿童早期矫正、替牙期功能矫正、固定矫正和隐形矫正,能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。
主持人: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操心口腔问题,想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口腔护理重点有什么不一样?从0岁开始该怎么护?
杨医生:儿童口腔护理确实要“分阶段施策”,每个年龄段重点不同:
第一个阶段是0-1岁婴儿期:这时候孩子没长牙,但口腔清洁不能少。每次喂奶后,用干净纱布蘸温水,轻轻擦孩子的牙龈和口腔内侧,减少奶渍残留、预防细菌滋生;等第一颗乳牙萌出后,就用婴幼儿专用软毛牙刷或指套牙刷,每天早晚各刷1次,不用牙膏,清水即可。
第二个阶段是1-3岁幼儿期:乳牙逐渐长齐,要换成儿童专用软毛牙刷,牙膏选含氟量0.05%-0.1%的儿童含氟牙膏,每次用量控制在“米粒大小”。这个阶段孩子手部协调能力差,必须由家长帮着刷,保证清洁到位;同时培养饭后漱口的习惯,减少食物残渣停留。
第三个阶段是3-6岁学龄前期:孩子可以尝试自己刷牙,但家长一定要“把关”——每天至少检查1次,没刷干净的地方及时补刷。牙膏用量增至“豌豆大小”,还要教孩子刷牙后吐掉泡沫,避免吞咽。另外,这个阶段可以开始用牙线,清洁牙齿邻面的残渣,预防邻面龋齿。
主持人:很多孩子不爱刷牙,家长又哄又劝还是没用,您有什么实用的办法能让孩子愿意刷牙吗?
杨医生:孩子不爱刷牙很常见,关键是别强迫,避免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,可以试试这三个方法:
第一,让刷牙变有趣:给孩子选带卡通图案的牙刷、水果味的儿童牙膏,刷牙时放专门的儿童刷牙儿歌,边唱边刷,把刷牙变成“小游戏”,吸引孩子主动参与。
第二,家长以身作则、互动配合: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刷牙,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;刷完后互相检查“牙齿有没有刷干净”,增加互动感,让孩子觉得刷牙是“亲子活动”,不是任务。
第三,适当鼓励和奖励:如果孩子能主动刷牙,或者刷得认真,就及时口头表扬,比如“宝宝今天刷牙特别棒,牙齿亮晶晶的!”;也可以准备小贴纸,攒够一定数量换个小玩具,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,慢慢养成习惯。
主持人:解决了刷牙问题,再说说家长的一个常见误区——很多人觉得“乳牙反正会换,蛀牙了没关系”,这种想法对吗?如果孩子已经有龋齿了,该怎么处理?
杨医院:这种想法完全错误,乳牙龋齿一定要重视!乳牙不仅负责咀嚼食物、帮助孩子吸收营养,还能为恒牙萌出“预留空间”,引导恒牙正常排列。如果乳牙蛀牙不治疗,会导致牙齿疼痛、牙龈肿胀,影响孩子吃饭;还可能让恒牙萌出位置异常、排列不齐,甚至恒牙本身也容易蛀牙。
如果孩子已经有龋齿,要及时带他去正规医院口腔科就诊,医生会根据龋齿严重程度处理:
轻度龋齿(只坏了牙釉质):清除腐坏部分,用牙科材料填充修复就行;
中度龋齿(坏到牙本质浅层):先做垫底处理,保护牙髓,再填充;
重度龋齿(坏到牙髓,引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):需要做根管治疗,之后再做牙冠修复,保护牙齿不折裂。
主持人:除了龋齿,牙齿排列不齐也是家长关心的重点。很多人想知道,孩子多大做牙齿矫正合适?矫正过程中要注意什么?
杨医生:儿童矫正没有“固定最佳年龄”,要根据牙齿情况分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是乳牙期(3-5岁):主要针对严重的“地包天”(反颌)、咬唇、吮指等不良习惯。用简单的活动矫正器,引导颌面部正常发育,预防恒牙期出现更严重的问题,比如面部变形。
第二阶段是替牙期(6-12岁):这是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快速期,也是早期矫正的关键期。如果有牙齿拥挤、恒牙萌出异常、颌骨发育不对称等问题,用活动矫正器或功能矫正器调整,能改善颌骨关系,为恒牙萌出创造好条件。
第三阶段是恒牙期(12岁以后):乳牙全部换成恒牙,牙齿和颌骨发育基本定型,是全面矫正的黄金期,适合做固定矫正(金属托槽、陶瓷托槽)或隐形矫正,效果比较稳定。
矫正过程中要注意三点:
做好口腔清洁:矫正器会增加清洁难度,每天要认真刷牙,用牙缝刷、冲牙器清洁矫正器和牙齿之间的缝隙,避免食物残渣堆积,预防龋齿和牙龈炎;
按时复诊:定期到医院调整矫正器力度和位置,别随意拖延,否则会影响矫正进度;
注意饮食禁忌:别吃过硬、过黏的食物,比如坚果、糖果、年糕,避免损坏矫正器或导致牙齿脱矿。
主持人:接下来我们重点聊“早期矫正”,很多家长对这个概念很模糊,您能通俗地解释一下,什么是儿童早期矫正吗?
杨医生:儿童早期矫正也叫“阻断性矫正”,主要针对3-12岁的孩子——这个阶段包括乳牙期(3-5岁)和替牙期(6-12岁)。它的核心是:通过专业检查,发现牙齿、颌骨发育的“潜在问题”,比如乳牙反颌、牙齿拥挤、颌骨不对称,再用温和的手段(比如活动矫正器、功能矫正器)引导颌骨正常生长,把问题“阻断”在萌芽阶段,避免恒牙期发展成更严重的错颌畸形。
打个比方,就像给孩子的颌骨“打地基”:如果地基刚开始歪了,早期轻轻调整就能纠正;但如果等“房子盖好”(恒牙全部萌出)再改,就得拆了重盖,又费力又遭罪,效果还不一定好。
主持人:为什么“早期”这么关键?有家长觉得“等恒牙长齐了再矫正也不迟”,这种想法有什么问题吗?
杨医生:这是很常见的误区,问题就出在“颌骨的可塑性”上。孩子3-12岁时,颌骨还在快速生长,骨骼像软塑料一样,稍微引导就能长到正确位置;但12岁后颌骨发育基本定型,就像塑料变硬了,很多问题只能用更复杂的方式解决。
举个典型例子:如果孩子3岁有“地包天”(乳牙反颌),不及时干预的话,下颌会长期过度生长,慢慢变成“月牙脸”,还会影响咀嚼和颞下颌关节健康。早期用简单的活动矫正器,每天戴够时间,半年到一年就能纠正;但如果拖到恒牙期,可能需要2-3年的固定矫正,严重的甚至要等成年后做正颌手术(需要动骨头),不仅花钱多、时间长,孩子还得承受更多痛苦,效果也不如早期干预。
主持人:那家长怎么判断孩子是否需要早期矫正?有没有明显的“信号”可以观察?
杨医生:有四个直观信号家长可以留意:
牙齿排列异常:比如乳牙期牙齿严重拥挤(牙齿叠在一起)、间隙过大(超过正常范围),或者替牙期出现“双排牙”(恒牙已经萌出,乳牙还没掉);
咬合异常:“地包天”(下牙咬在上牙外面)、“深覆合”(上牙盖住下牙超过1/2)、“开颌”(上下牙咬不到一起,中间有缝隙);
面部形态异常:左右脸明显不对称、下巴明显后缩(“没下巴”)或前突(“凸嘴”);
不良口腔习惯:长期吮指、咬唇、吐舌、用嘴呼吸(尤其是睡觉时张嘴),这些习惯会慢慢改变颌骨发育,必须尽早干预。
不过最稳妥的还是“定期检查”——建议孩子3岁后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正畸医生会通过拍X线片(侧位片、全口曲面断层片)和口腔检查,评估颌骨发育情况,判断是否需要干预,以及什么时候干预最合适,比家长自己判断更准确。
主持人:不同年龄段的早期矫正,方式有区别吗?比如乳牙期和替牙期用的矫正器一样吗?
杨医生:区别很大,治疗方案会严格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育阶段制定,不会“一刀切”:
乳牙期(3-5岁),大多用“活动矫正器”,像颌垫舌簧矫正器(专门治地包天)、舌习惯破除器(治吐舌)。这类矫正器孩子能自己摘戴,体积小,佩戴时间也短,一般6-12个月就结束了,孩子不会有明显不适。这个阶段的目标是“破除不良习惯”“纠正简单咬合问题”,为恒牙萌出留好空间。
替牙期(6-12岁),如果问题更复杂,比如颌骨发育不足、牙齿拥挤严重,会用“功能矫正器”,像肌激动器、Twin-Block矫正器,通过引导面部肌肉运动,刺激颌骨生长;如果需要调整牙齿排列,还会用“固定矫正器”(比如小金属托槽)或“隐形矫正器”,但相比恒牙期的全面矫正,范围更集中,主要解决“关键问题”——比如给恒牙腾空间、调整上下颌关系。
强调一点: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戴矫正器。有些孩子只需要“习惯破除训练”,比如口呼吸矫正训练、舌肌训练、唇肌训练,通过锻炼肌肉改善颌骨发育,关键是“按需治疗”,个性化方案才有效。
主持人:在临床中,您发现家长对早期矫正最容易有哪些误解?需要特别澄清的?
杨医生:主要有四个常见误解,家长们可以对照看看:
第一个是过度焦虑: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乳牙稍微不齐,就急着要矫正。其实乳牙期轻微拥挤、细小间隙很正常,随着颌骨生长,很多会自行改善,盲目矫正反而可能影响恒牙萌出,没必要“小题大做”。
第二个是盲目拖延:就是刚才说的“等恒牙长齐再矫正”,还有家长觉得“孩子大了自然会好”,比如孩子口呼吸,觉得“长大了就不张嘴了”。结果拖到颌骨变形、牙齿严重拥挤,错过最佳干预时间,最后只能用更复杂的方法治疗。
第三个是只看价格不看专业:有些家长选非正规机构的“低价矫正”,比如没做全面检查就戴矫正器,或者用不适合孩子的矫正器,结果导致牙齿松动、颌骨发育异常,最后还得去正规医院重新治,既花钱又让孩子遭罪。
第四个是忽视术后维护:有些家长觉得“矫正器戴上就万事大吉”,不督促孩子戴够时间(比如活动矫正器每天要戴够12-14小时),也不注意口腔卫生,导致龋齿、牙龈炎,影响治疗效果。其实早期矫正的“配合度”比矫正器本身更重要,孩子和家长的坚持直接决定效果。
主持人:那家长在给孩子选早期矫正医生时,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,才能避免踩坑?
杨医生:建议重点看三点:
第一,专业背景:优先选正规医院口腔科或专业口腔医院的“儿童正畸专科医生”。这类医生不仅有正畸专业资质,还专门研究儿童颌骨发育规律,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,不会用成人矫正的思路给孩子治疗。
第二,临床经验:可以了解医生是否有大量儿童早期矫正的案例,尤其是和孩子类似问题(比如地包天、口呼吸)的案例。经验丰富的医生能更准确地判断问题、制定方案,也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,提高配合度。
第三,沟通能力:好的医生会耐心给家长解释病情——比如孩子为什么需要矫正、用什么方法、需要多久、可能有什么注意事项,不会含糊其辞;同时能和孩子友好互动,比如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“戴矫正器的好处”,让孩子不害怕治疗,这对早期矫正很重要。
主持人:现在技术发展快,儿童早期矫正有没有什么新趋势、新手段,能让孩子更舒服、效果更好?
杨医生:主要有两个方向的进步:
第一个是数字化、精准化:比如现在很多医院用“口内扫描仪”代替传统的“取模”——以前取模要往孩子嘴里塞印模材料,孩子容易恶心;现在用扫描仪扫一下,几分钟就能获取牙齿的3D数据,孩子不难受,数据还更精准。还有3D打印技术,能定制更贴合孩子牙齿的矫正器,效果更稳定;AI技术也能分析颌骨发育数据,预测治疗效果,帮助医生制定更个性化的方案。
第二个是更舒适、隐形化:以前的矫正器可能比较笨重,孩子戴着不舒服、也不好看,容易抵触;现在有很多隐形矫正器(比如透明牙套),外观几乎看不见,孩子愿意戴;还有一些“微型矫正器”,体积小,对说话、吃饭影响小,舒适度高。
提醒家长:技术是辅助手段,核心还是“早期筛查”和“专业评估”。不管用什么技术,只有在合适的时间,由专业医生制定方案,才能让早期矫正真正发挥作用,别盲目追求“新技术”而忽视了医生的专业性。
主持人:最后,想请杨医生给家长们说几句总结性的建议,帮助大家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口腔健康和牙齿发育。
杨医生:想跟家长们说:儿童早期矫正不是“选不选”的问题,而是“孩子是否需要”的健康保障——它不仅关乎牙齿整齐,更影响颌骨发育、面部形态、咀嚼功能,甚至孩子的自信心(比如牙齿不齐可能让孩子不敢笑)。
希望家长们别两个极端:既不因为“乳牙会换”就忽视龋齿和不良习惯,也不因为“担心牙齿不齐”就过度焦虑、盲目矫正。最好的方式是:从孩子出生就做好口腔护理,3岁后每半年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,让专业的正畸医生评估孩子的颌骨和牙齿发育情况,有问题早发现、早干预,没问题也能放心。
守护孩子的口腔健康,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家长和医生一起努力,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有价值的投资。
Copyright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.
黔ICP备17001746号贵公网安备 5223010200004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