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头等舱

883《健康头等舱》|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姚鑫揭秘胃里的“隐形房客”——幽门螺杆菌
作者: 编辑: 一审: 二审: 三审: 发布日期: 2025-10-23

9月24日,FM88.3黔西南交通旅游广播《健康头等舱》节目邀请到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姚鑫做客直播间,为听众朋友们揭秘胃里的“隐形房客”——幽门螺杆菌。


节目主持人如云(左)与嘉宾姚鑫主任(右)







嘉宾简介








姚鑫


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姚鑫,姚主任2005年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,先后在北京朝阳医院、四川华西医院进修,现任消化内科副主任,还是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,擅长食管、胃肠、肝脏疾病诊治,尤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、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方面经验丰富。


节目部分文字内容


主持人:首先想请姚主任给大家介绍一下,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整体情况?


姚鑫:我们消化内科成立于2017年9月25日,是黔西南州医学会消化学分会主委单位,也是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科联盟单位,还和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、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。科室下设消化内科病区、内镜中心、胃肠功能室和专科门诊,共有医护人员45人,其中高级职称5人、中级职称12人,还有博士后1人、在读博士1人、硕士4人,团队专业能力扎实,能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消化疾病诊疗服务。


主持人:今天我们的核心话题是幽门螺杆菌,很多人听过这个名字,但对它了解不多。您刚才说它是胃里的“隐形房客”,还提到是“老住户”,能不能先给大家通俗解释一下: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?


姚鑫:幽门螺杆菌简称Hp,是一种微需氧细菌,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能在胃里强酸性的“恶劣环境”中生存,堪称细菌界的“生存高手”。它通常定居在胃黏膜表面和粘液层下面,外形是螺旋状,还带着几根鞭毛,像个“小螺旋桨”,能帮它在粘液里灵活移动。


研究发现,它和人类共处可能已有数万年,所以说它是“老住户”很贴切。而且它的感染范围特别广——全球约有一半人口感染,我们国家感染率也在40%-60%左右,不同地区会有差异。


主持人:全球一半人感染!这个比例太惊人了。那它是怎么跑到胃里“安家”的?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?


姚鑫: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主要围绕“病从口入”,核心途径有六种,切断这些途径就能有效防控:

口-口传播:它会定植在感染者的口腔里,尤其是牙菌斑和唾液中。所以和感染者接吻、共用餐具水杯、分享食物,都可能通过唾液传播;家庭成员间共餐、共用生活用品,也是口-口传播的重要场景。


粪-口传播:感染者的粪便中会排出幽门螺杆菌,如果粪便污染了水源或食物,健康人吃了、喝了就可能被感染。所以饭前便后洗手,是预防这种传播的关键。


医源性传播:做胃镜、喉镜等侵入性检查时,如果器械消毒不彻底,可能会把细菌传给下一个受检者。不过正规医疗机构都会严格消毒,这种风险很低。


胃-口传播:感染者呕吐时,呕吐物中的幽门螺杆菌可能污染水源或食物,进而传染给其他人,尤其是集体环境中要特别注意。

水源传播:如果饮用水(比如井水、河水)被污染,直接喝未经处理的水,就可能感染。


母婴传播:这不是主要途径,但可能通过母婴亲密接触(比如喂食时口对口)或乳汁传播给婴儿。


主持人:原来传播途径这么多。那感染后身体会有反应吗?是不是感染了就一定会得胃病?


姚鑫: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,答案是“不一定都有症状,但风险始终存在”。首先,约70%的感染者是“无症状携带者”,平时没任何不舒服,只能通过检查发现。但剩下30%的人,幽门螺杆菌会成为“麻烦制造者”,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,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:


慢性胃炎:90%以上的慢性胃炎都和它有关,感染后正常胃黏膜会出现炎症,可能发展成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。


消化性溃疡:95%的消化性溃疡(包括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)与它密切相关,只有5%左右是因为大量饮酒、长期吃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伤胃药物导致的。


增加胃癌风险:感染后胃黏膜会一步步变化——从正常黏膜→慢性浅表性胃炎→慢性萎缩性胃炎→肠化生→异型增生→胃癌。它释放的毒素会引发免疫反应,持续损伤胃黏膜,一旦病变不可逆,就可能发展成癌症。


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:这是一种少见的胃淋巴瘤,但和它密切相关,早期根除幽门螺杆菌,甚至可能治愈这种淋巴瘤。

其他关联疾病:还可能引起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这些看似和胃无关的问题,背后可能有幽门螺杆菌的身影。


主持人:既然和胃癌有关,那感染了就一定会得胃癌吗?很多人担心这个问题。


姚鑫:不用过度恐慌。虽然感染率高,但感染者中最终得胃癌的只有1%左右,而且这1%大多是有溃疡病的患者。


胃癌的发生是“多因素协同作用”的结果:幽门螺杆菌是“主要诱因”,但还需要配合其他因素——比如免疫力弱、有胃癌家族史、长期精神压抑、爱吃腌制食品、抽烟嗜酒等。只有这些因素叠加,才会大幅增加胃癌风险。所以感染了不等于会得胃癌,但一定要重视,及时干预能降低风险。


主持人:那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?有哪些检查方法?


姚鑫:检查方法主要分“侵入性”和“非侵入性”两大类,非侵入性更常用、更方便。先说说非侵入性检查,首选这两种:

尿素呼气试验:目前最推荐的方法,没痛苦、准确率高。检查时空腹吃一颗含特殊标记尿素的胶囊,等待一段时间后对着袋子吹气。如果胃里有幽门螺杆菌,会分解尿素产生标记的二氧化碳,仪器能检测出来。


粪便抗原检测: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抗原,准确率也高,尤其适合儿童、老人、孕妇等不便做呼气试验的人群。

还有一种血清抗体检测:抽血查血液中是否有抗幽门螺杆菌的抗体,但只能说明“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”,没法区分是现在感染还是过去感染(根除后抗体可能还会存在很久),所以不能用来判断治疗效果。


再说说侵入性检查,需要做胃镜:

医生通过胃镜取一小块胃黏膜组织,做三种检查:一是快速尿素酶试验,利用细菌分解尿素的特性快速检测;二是病理组织学检查,在显微镜下直接看有没有细菌;三是细菌培养,培养出细菌是最确凿的证据,但操作复杂、耗时长,一般用于科研或药敏试验(比如判断细菌对哪种药物敏感)。


主持人:查出阳性后,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治疗?有没有不用治的情况?


姚鑫:根据《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》,大部分阳性感染者都建议根除治疗,除非有禁忌症(比如高龄、严重基础疾病,治疗风险大于获益)。尤其是以下人群,强烈建议治疗:

有消化性溃疡(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)的患者;

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、胃黏膜萎缩或糜烂的人;

有胃癌病史、胃癌术后,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;

患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人;

计划长期吃质子泵抑制剂(比如奥美拉唑)或非甾体类消炎药(比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)的人;

有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人;

有其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(比如淋巴细胞性胃炎、增生性胃息肉)的人。


但有两类人即使阳性,也可能不用治疗:

第一是无症状儿童。2022年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诊治共识明确,不推荐无症状儿童主动检测治疗。一是儿童再感染风险高,治疗后容易复发;二是低龄孩子服药依从性差,可能影响治疗效果;三是药物副作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,比如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。所以家里大人感染了,别轻易给孩子做预防性检查治疗。


第二是高龄老人。70岁以上老人预期生存时间较短,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间也长,治疗预防胃癌的收益会减小;而且老人常患多种慢性疾病,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可能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,副作用风险也更高。所以需要医生综合评估,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治疗。

Copyright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.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

黔ICP备17001746号贵公网安备 52230102000043号

医院地址: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桔山新区桔康路(B6路)侧。

州医院微信生活号

州医院微信公众号

州医院支付宝生活号

预约挂号

专家介绍

科室介绍

就医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