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的手术室,无影灯下只有显微镜的微光和器械偶尔碰撞的轻响。我屏住呼吸,用比头发丝还细的0.03毫米缝线,在放大二十倍的视野里,小心翼翼地吻合着一根直径不足0.5毫米的血管。这样的场景,是我作为手足显微外科医生的日常——与时间赛跑,在方寸之间重建断裂的生命通道。
十年前,当我从辽宁医学院毕业踏入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时,以为医生的全部战场就是手术刀下的方寸天地。断指再植、创面修复,每一台成功的手术都让我充满成就感。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断指再植,看到患者苍白的手指重新泛出血色时,那种喜悦至今难忘。2013年到2023年间,我主刀完成了数百例手足显微手术,手术室的灯光见证了我从生涩到娴熟的蜕变。
然而,2020年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。当国内外专家展示他们在组织再生、神经修复领域的前沿研究时,我才惊觉:那些在临床上让我束手无策的难题,原来早已有科研团队在分子层面寻找答案。看着PPT上复杂的基因表达数据和动物实验成果,我如坐针毡——当同行们已在探索医学的边界时,我却还在用十年前的术式应对新问题。
这种认知冲击让我陷入了职业危机。我开始在值夜班后强迫自己阅读英文文献,在手术间隙刷考研网课。2022年参加抗疫时,白天穿着防护服奔波在隔离病房,晚上回到住处仍坚持学习到深夜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2023年,我如愿考入贵州医科大学攻读骨科学硕士学位,重新以“老学生”的身份走进实验室。
现在的我,生活被切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:一边是充满肾上腺素的手术室,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精准判断;一边是安静的实验室,耐心等待细胞培养的结果,分析海量的实验数据。这种双重身份让我对医学有了全新理解——优秀的外科医生不仅要有稳定的双手,更要有探索未知的头脑。当我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生长分化为各种病理表型时,忽然明白了那些曾经只能在临床上“望洋兴叹”的疑难病例,或许正蕴藏着学科突破的密码。
回望从医路,从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到如今临床科研并重的研究生,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:医者的使命不仅是治疗眼前的疾病,更要为医学进步贡献智慧。五星红旗下,我们这一代医生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就更应该将个人的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洪流。未来,我希望能建立起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的良性循环,让更多像当年那个在手术台边迷茫的年轻医生一样的后来者,既能娴熟地挥舞手术刀,也能自信地探索医学的未知疆域。
这条路注定艰辛,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感激的笑容,听到实验室里又有新的发现时,我就知道——这就是医者最幸福的时刻。缝合血管与探索未知,终将在守护生命的崇高使命中实现统一。
Copyright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.
黔ICP备17001746号-1 黔ICP备17001746号-9贵公网安备 52230102000043号